Enpatoran在红斑狼疮临床试验中有效降低疾病活动度且安全性可控
红斑狼疮是一种复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,分为系统性红斑狼疮(SLE)和皮肤性红斑狼疮(CLE)两种主要类型。患者常因皮肤病变(如狼疮皮疹)承受显著的生理不适与心理压力,而现有疗法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仍存在局限。近期,默克公司公布了其研究性药物Enpatoran在二期WILLOW研究中的积极数据,为这一领域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。
目录
Enpatoran的作用机制与研发背景
Enpatoran是一种口服选择性Toll样受体(TLR)7/8抑制剂,目前正针对SLE和CLE开展临床研究。其作用机制基于对TLR7/8通路的特异性抑制——这两种受体在红斑狼疮的发病过程中起关键作用,与疾病严重表现密切相关。通过阻断TLR7/8的激活,Enpatoran可能减少促炎细胞因子和自身抗体的产生,从而直接干预慢性炎症和疾病进展的核心机制。
与现有疗法相比,Enpatoran的创新性体现在两方面:一是其靶向作用于先天免疫系统的特定通路,二是口服给药的便利性。若最终获批,它可能成为首个针对红斑狼疮的同类疗法,填补当前治疗格局的空白。需注意的是,Enpatoran目前仍处于临床研究阶段,尚未在全球任何地区获得批准使用。
WILLOW研究设计与方法
WILLOW研究(NCT05162586)是一项全球多中心、随机、安慰剂对照的二期临床试验,旨在评估Enpatoran对SLE和CLE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。研究采用独特的”篮子设计”,包含两个独立队列:
队列A聚焦于伴有活动性狼疮皮疹的CLE或SLE患者,主要评估指标为皮肤特异性疾病活动度,采用皮肤性红斑狼疮疾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活动评分(CLASI-A)。该评分是CLE研究的公认终点,可量化黏膜皮肤表现的多个维度。
队列B则针对活动性SLE患者,以BICLA反应终点评估Enpatoran对全身性疾病活动的影响。
研究共设置三种Enpatoran剂量(25 mg、50 mg和100 mg),每日两次口服给药,与安慰剂联合标准治疗(SoC)进行为期24周的对比。这种设计不仅可验证概念,还能确定最佳治疗剂量。
队列A的核心研究结果
队列A的数据显示,Enpatoran在改善狼疮皮疹方面表现出显著的临床意义:
主要终点达成:研究证实了剂量-反应关系,第16周时CLASI-A评分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(p = 0.0002)。
高应答率:至第24周,Enpatoran组高达91.3%的患者达到CLASI-50应答(较基线改善≥50%),60.9%达到CLASI-70应答(改善≥70%),而安慰剂组这两个比例分别为38.5%和11.5%。
安全性良好:Enpatoran的耐受性与既往研究一致,未发现新的安全信号。不良事件可控,整体安全特征支持后续开发。
此外,队列A还观察到干扰素基因特征评分的快速下降(最早见于第2周并持续至第24周),这进一步验证了TLR7/8通路在CLE干扰素激活中的作用,为机制研究提供了生物学证据。
队列B的初步发现与专家观点
尽管队列B未达到剂量反应的主要终点,但在预设亚组中仍观察到积极的疗效信号。完整数据计划在2025年欧洲风湿病联盟大会(EULAR 2025)上公布。
默克医疗保健业务神经学与免疫学开发负责人Jan Klatt指出:”狼疮皮疹常伴随持续性瘙痒,可能导致瘢痕和脱发,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。WILLOW结果显示Enpatoran具有临床意义的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,我们正与卫生当局商讨全球三期计划。”
主要研究者莫纳什大学的Eric Morand教授评价道:”这些发现表明,Enpatoran可能改善当前疗效欠佳的治疗现状。TLR7/8抑制这一新机制为患者带来了新希望。”
红斑狼疮的疾病负担与治疗现状
红斑狼疮是一种可累及皮肤、关节、肾脏等多器官的慢性自身免疫病,其免疫系统异常攻击健康组织导致炎症和器官损伤。流行病学显示,女性和有色人种患病率更高。尽管现有疗法包括抗疟药、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,但许多患者仍面临疗效不足或副作用等问题。
皮肤表现是疾病的重要特征,约70%的SLE患者会出现狼疮皮疹。这些病变不仅造成疼痛瘙痒,还可能因瘢痕形成和色素改变影响外貌,导致患者社交回避和生活质量下降。因此,针对皮肤症状的有效治疗具有迫切的临床需求。
WILLOW研究队列A的数据证实,Enpatoran能显著改善CLE和伴有皮疹的SLE患者的疾病活动度,且安全性可控。其通过靶向TLR7/8通路发挥作用的独特机制,为红斑狼疮治疗提供了新思路。这些结果支持开展进一步的三期临床研究,也为理解疾病生物学提供了新视角。
随着对自身免疫机制认识的深入,像Enpatoran这样精准干预关键通路的药物,有望为患者带来更有效且耐受性更佳的治疗选择。科学界将持续关注这一领域的进展,以期为红斑狼疮患者改善长期预后。
注:以上资讯来源于网络,并由致泰药业整理编辑(如有错漏,请帮忙指正),只为提供全球最新上市药品的资讯,帮助全球各地华人患者了解国际新药动态,仅供医护人员内部讨论,不作任何用药建议及依据, 如想要进一步了解药品,请谘询主治医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