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一周五 : 09:30 - 18:30
香港九龙红磡商业中心A座4楼10A室
info@ghitai.com
+86 14716233633    +852 23843951
客服微信号:hkghitai
繁體

药物指南

黑色素瘤
11
5月

Amtagvi(lifileucel)为PD-1抑制剂耐药晚期黑色素瘤提供新选择

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晚期黑色素瘤一线治疗中的广泛应用,二线治疗的选择成为临床医生面临的重要挑战。尽管PD-1抑制剂显著改善了部分患者的生存期,但对于那些对初始治疗无反应或产生耐药性的患者,仍需探索新的治疗策略。2024年2月,美国FDA加速批准了Amtagvi(lifileucel)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PD-1抗体治疗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,为这一人群提供了新的选择。

PD-1抑制剂在晚期黑色素瘤治疗中的局限性

PD-1抑制剂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晚期黑色素瘤的治疗格局,使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从不到6个月延长至7.5年以上。然而,并非所有患者都能从中获益。对于原发性耐药或继发性耐药的患者,进一步使用检查点抑制剂的效果有限。

研究表明,对于初始接受nivolumab(Opdivo)联合ipilimumab(Yervoy)或nivolumab联合relatlimab-rmbw(Opdualag)治疗后进展的患者,若未携带BRAF V600突变,后续治疗选择有限。若患者对初始联合治疗曾产生过应答,换用另一种检查点抑制剂组合的应答率约为30%-33%;而对于初始无应答者,再次尝试检查点抑制剂的应答率可能低于10%。

因此,对于这些患者,探索非检查点抑制剂依赖的免疫治疗策略(如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疗法、T细胞受体疗法、瘤内注射药物及细胞因子疗法)显得尤为重要。

Amtagvi(lifileucel)的作用机制与临床数据

Amtagvi是一种肿瘤浸润淋巴细胞(TIL)疗法,其制备过程包括从患者肿瘤组织中分离TIL,体外扩增后回输至患者体内。该疗法旨在通过增强患者自身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来对抗疾病。

支持Amtagvi获批的关键临床试验是单臂II期C-144-01研究(NCT02360579)。在该试验中,Amtagvi的客观缓解率为31.5%(95% CI, 21.1%-43.4%),且近半数应答者的缓解持续时间超过2年。值得注意的是,疾病负荷较低、乳酸脱氢酶(LDH)水平正常或较低的患者更可能从治疗中获益。

然而,Amtagvi(lifileucel)的临床应用仍面临挑战。由于治疗过程涉及高强度化疗和白细胞介素-2(IL-2)的使用,患者需具备良好的体能状态和器官功能。此外,制备TIL产品需要切除至少1.5 cm的肿瘤组织,部分患者可能因肿瘤位置或大小不符合要求而无法接受治疗。

适用人群与患者筛选

并非所有晚期黑色素瘤患者都适合接受Amtagvi治疗。临床实践中,约半数转诊患者因以下原因被排除:

  1. 肿瘤可切除性:需确保有足够大小的肿瘤组织用于TIL制备。随着FDA对细胞数量要求的提高,部分患者可能因无法提供足够样本而被排除。
  2. 体能状态:患者需耐受高剂量化疗和IL-2治疗,因此需通过心肺功能评估和体能测试。
  3. 年龄限制:70岁以上患者通常对TIL疗法的耐受性较差,需谨慎评估。

此外,基线LDH水平和肿瘤负荷是预测疗效的重要指标。低肿瘤负荷和正常LDH水平的患者更可能从治疗中获益,这可能与肿瘤异质性较低及TIL对多病灶的识别能力有关。

其他潜在治疗选择

除Amtagvi外,其他新型疗法也在探索中,包括:

  • RP1:一种改良的瘤内注射病毒疗法,目前处于FDA优先审评阶段。与T-VEC(Imlygic)相比,RP1可能具有更高的肿瘤覆盖率和更广泛的适用人群。
  • T细胞受体疗法:针对特定HLA类型的患者,早期数据显示其应答率超过50%,且无需高剂量IL-2支持。
  • Tebentafusp-tebn(Kimmtrak):一种HLA-A*02:01限制性疗法,对检查点抑制剂耐药的患者可能有效。

这些疗法为PD-1抑制剂治疗失败的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,但其适用性仍受限于患者的具体情况(如HLA匹配、肿瘤特征等)。

Amtagvi(lifileucel)的获批标志着晚期黑色素瘤治疗的重要进展,为PD-1抑制剂耐药患者提供了新的希望。尽管其临床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(如患者筛选、治疗强度等),但现有数据表明,部分患者可从中获得持久缓解。未来,随着更多新型疗法的开发,晚期黑色素瘤的二线治疗格局有望进一步优化。

目前,临床医生需综合评估患者的肿瘤特征、体能状态及治疗史,以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。对于符合条件的患者,Amtagvi(lifileucel)可能成为克服检查点抑制剂耐药的有效手段。

注:以上资讯来源于网络,并由致泰药业整理编辑(如有错漏,请帮忙指正),只为提供全球最新上市药品的资讯,帮助全球各地华人患者了解国际新药动态,仅供医护人员内部讨论,不作任何用药建议及依据, 如想要进一步了解药品,请谘询主治医师。